央媒聚焦科技盛会:朝着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时间:
- 浏览:153
- 来源:加密货币资讯
近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6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学习时报》等央媒集中刊文,聚焦这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深入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再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这“八个坚持”重要经验,是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充分运用好“八个坚持”重要经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要建成的科技强国作出深入阐释,指出“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提出必须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五方面基本要素。这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实现宏伟蓝图,科技有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评论员: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八个坚持”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只有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建设科技强国,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建设科技强国,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比翼齐飞,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夯实基础、扭住关键、拓展途径,抓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建设科技强国,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建设科技强国,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我们就一定能同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解放军报: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一谈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主席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要强盛、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只有牢记建设科技强国的光荣使命,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验,制造一切未来。”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这“八个坚持”,相互贯通、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形成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强国强军,科技先行。在军事领域,科技是第一战斗力、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军事力量的较量,深层次的是军事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打赢现代战争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运用。我们这样一支军队,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牢牢把握军事发展主动权、未来战争制胜权。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战略高新技术群体迸发,新质战斗力竞相涌现,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加速推进,这些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我们不能落伍,必须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作战优势。全军官兵尤其是军队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树立雄心壮志,增强科技强军的历史责任,自觉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全体获奖人员学习,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现代化一直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放眼神州大地,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体现着创新力量的汹涌澎湃;纵观国际市场,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凸显出科技大国的欣欣向荣;仰望浩瀚星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让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哲思与梦想照进现实。这些科技成果与突破,共同见证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不断拓宽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我国45个国民经济大类;借助药物分子大模型,科研人员将先导药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1个月;在北京中关村亦庄园,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设立3年多来,测试里程已近3000万公里,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1160万人次……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项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汇聚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随着科技投入持续攀升,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鲜活的数据,彰显着我国全力奔向科技强国的有力步伐。
近年来,从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政策措施,再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更要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不断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相信,我们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奋勇前行、力争上游,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经济日报金观平: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总结经验,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展望未来,明确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又一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
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能否引领科技革命浪潮并带动产业发展、国力提升,能否抓住技术变革产生的下一轮经济红利,是大国竞争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开辟制胜新赛道、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示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支撑力量。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既是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两院院士需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在党中央统筹谋划下,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阶段,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锚定共同目标,勠力前行,我们就能够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科技日报评论员: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首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所在。
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都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只有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构建起协同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凝聚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不断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党的二十大后,为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要深刻认识党中央深化科技工作领导体制改革、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战略考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要优化党中央在科技领域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制度安排。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抓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要部署上来,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切实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要发挥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推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抢占科技发展竞争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持。
伟大的事业必须由坚强的党来领导。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时报: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备要素,也是重中之重。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重要遵循。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宽松的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还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非科研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应加大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力度,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当前,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眼全球、海纳百川,在不同学科群之间推动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着眼国家长远利益、站在人类科学技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汇集多学科优势力量,进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的科研氛围,为广大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实力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才能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一家打包出售,一家无奈退市,中资在港券商境遇分化,也见出海新打法
一家打包出售,一家无奈退市,中资在港券商境遇分化,也见出海新打法
猜你喜欢